尋找不一樣的風景——記河南“最美職工”吳艷新
2023年06月06日 14:3 4386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鉛鋅資訊 作者: 段高高 都艷梅
在河南“最美職工”發布儀式上,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院總工程師吳艷新站上頒獎臺上領獎。
在河南省各行各業的員工眼中,吳艷新是“最美職工”。在吳艷新的眼中,也有著不一樣的美景,那些晶體閃耀的光芒、那些無法處理的廢料,都有著無盡的美。
2015年,在基層工作了3年的吳艷新接到一項重要任務——尋找處理鉛銅冶煉過程中復雜難處理物料的方法。這不僅是豫光遇到的難題,也是有色行業的“卡脖子”難題。吳艷新在車間當過一線操作工,也做過技術員,他深知這個課題有難度,他也對相關內容進行過研究。
在有色治煉行業,部分難以分離的金屬會在煙灰等環節廣泛存在,從而影響生產。由于這些金屬的存在,導致這部分有價值的物料難以處理,這類固廢的污染防治和安全處置一直是我國有色金屬及環境保護行業面臨的重大難題。
多數企業只能把相關物料當成原料返回冶煉,這樣不僅會造成銅金屬的流失,也極大地影響著陰極銅的品質。少數企業把煙灰作為危廢委托外部處理,但存在著大的環保次風險。在豫光銅冶煉系統,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存在。
該公司下定決心解決這個難題,吳艷新被委以重任接下這項科研任務。“我明白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有多大,心里也有些擔心,但是這關系到企業‘綠色化’轉型的成敗,咬緊牙關也得上。”
“在豫光的發展歷史上,曾經有過經過8年自主研發,最終用還原爐的誕生推動了鉛冶煉行業跨越發展的事例。我也愿意用更長的時間來挑戰眼前的難題。”吳艷新說。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自此,吳艷新眼中的風景,有了不一樣的美。別人眼中的廢料成了他寶貴的實驗材料;別人眼中的難題,成了他鍛煉自身的寶貴機會。
吳艷新查找國內外相關資料,同時,幾乎跑遍了全國重要的銅冶煉企業研發基地、有色金屬設計研究院和部分高校去取經,參加國內相關危廢治理的學術會議。他收納總結了上百條經驗建議,進行了500余次金屬分離實驗,化驗數據達2000余份。一晃4年過去,他依然沒有找到適合的金屬分離工藝技術。
吳艷新說:“這期間,我有過灰心,但更多的是信心。排除了很多行不通的方案,說明離成功越來越近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受到一本外國冶煉文獻的啟發,使困擾他4年的難題有了頭緒。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沒有助手,他就一個人做實驗;沒有實驗室,他就搭建個臨時實驗室。實驗的過程中會用到很多危廢原料,有些具有毒性,有些腐蝕力極強。由于實驗裝備的局限性,吳艷新帶領團隊,創造了“一捏、二聞、三聽、四看”的方法。捏,看實驗成果結晶粒度;聞,有沒有氟散發的臭雞蛋味;聽,反應釜里有沒有氣泡聲;看,有沒有腐蝕。就這樣,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試錯。終于,在一次實驗中,經過4個多小時的漫長等待,在眾人質疑的目光下,化驗結果出來了:下面沉淀著被分離出來的銅,而有害雜質幾乎全在浸出液里,實驗成功了!
在吳艷新的眼中,當生產中的“危廢”變成資源、當雜質變成產品、當被提純的晶體反射或折射出不同的光線,都散發著令人喜悅的美。
吳艷新的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每年為豫光創造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危廢資源化集群技術的成功應用,為豫光危廢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行業破解相關難題提供了樣板。
吳艷新說:“每一種金屬都有它展示的舞臺,有時候只是把它們放錯了地方。下一步,我們將以河南省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研究院為依托,重點圍繞高純金屬材料、新能源材料以及冶金固廢資源化技術研究,進一步延伸和優化公司銅鉛鋅產業鏈及冶煉伴生金屬精深加工,助力公司實現從‘原’字號向‘材’字號產業轉型升級。”
在吳艷新尋找內在美的同時,他也展現出了一種外在美,那是奮斗的姿態,是用理想和信念詮釋的行動之美。
責任編輯: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a2ax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mqk@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